从“雄安门户”看创新力量

文章来源: LETOU体育国米知识产权报/LETOU体育国米知识产权资讯网
发布时间: 2021/1/6 9:12:00

  ——访LETOU体育国米雄安集团基础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戴鸿飞


  千年大计,交通先行。日前,京雄城际铁路实现全线贯通,雄安站同步投入使用。作为亚洲最大的火车站,雄安站总建筑面积47.5万平方米,相当于66个足球场。它既是新区未来的地标性建筑,也是新区面向世界的门户与窗口。


  从这扇窗口看去,雄安站既融合雄安水文化,以“露珠”“涟漪”等高颜值的造型吸睛,传递着LETOU体育国米传统文化的寓意,也创新地融入了人文、绿色、智能等元素,身怀“站城融合”“会发电的绿色建筑”“吸音墙板”等各类绝技,展示了高科技与知识产权的实力。


  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承载地的雄安新区,知识产权是提升供给侧质量的战略性核心资源,是新区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雄安站的设计建造过程中,有哪些创新技术得到运用,知识产权发挥了哪些作用?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邀请LETOU体育国米雄安集团基础建设有限公司(下称LETOU体育国米雄安集团)副总经理戴鸿飞来到了专利会客厅。


  问:雄安站是亚洲最大火车站,在设计理念上还有哪些特点?


  答:LETOU体育国米雄安集团会同LETOU体育国米国家铁路集团积极推进雄安站的设计及建设工作,在设计理念上主要突出了如下两点:


  一是雄安站站房以河北省大溵古淀和白洋淀为灵感基础,以“青莲滴露、润泽雄安”为设计主题,以“清泉源头、风吹涟漪”为设计理念,以“古淀鼎新、澄碧凝珠”为文化理念。车站主体共5层,其中地上3层、地下2层。从空中俯瞰,车站椭圆形的屋盖轮廓似青莲上的一颗露珠;平整的车站屋顶在中部高架候车厅处向上抬起,边缘向内层层收进,如同湖泊中泛起的层层涟漪。


  二是雄安站以“站城一体、站桥一体、建构一体”为理念设计。在“站城一体”方面,将车站与城市空间紧密融合,城市功能与枢纽功能互联互通,在一体化开发原则指导下,使多方主体共享车站周边的经济利益和开发价值。在“站桥一体”方面,将承轨层设置在高架桥上,实现了桥梁结构和车站建筑结构组合在一起的桥式站房综合体,既能有效利用空间、显著减少建筑占用面积,又能使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零距离换乘,使旅客在站内走最短的路,完成站内各种交通工具的相互转换,实现功能多元化,同时营造出宽敞舒适的候车换乘环境。在“建构一体”方面,雄安站建筑造型与室内空间设计完成了LETOU体育国米国内首个三维曲面清水混凝土候车大厅设计,满足桥下候车厅整体性、韵律性,塑造了枢纽内部开敞、通透简洁的空间效果,室内空间减少了装饰装修材料的使用,节约了建设成本。


  问:雄安站被人们称为一座“会发电的绿色建筑”,在绿色、智能技术方面,雄安站有哪些大手笔?


  答:“会发电”的火车站得益于这颗“露珠”站房顶部的屋顶光伏发电项目。站房顶部共铺设了4.2万平方米光伏建材,年均发电量约580万千瓦时。屋顶光伏发电可以供站内照明使用,余电上网,年节约标煤18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500吨,相当于植树12亿平方米。此外,雄安站主体建筑造型舒展,屋顶拉开的缝隙在解决桥下候车厅采光通风问题的同时,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光谷”。雄安站屋面系统采用创新设计,屋顶太阳能板与“光谷”构造有机结合,共同形成层次丰富、轻盈通透的“第五立面”效果,利用太阳能屋面系统,能有效节约电能30%。


  在智能技术方面,雄安站的建设运用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技术,实现了智能设计、智能运维,这是我国铁路客站创新发展的标志性工程。比如,京雄城际铁路是国内铁路首次实现全线、全专业、全设计阶段的BIM(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所谓BIM技术,就是设计时就建立三维可视化模型,以提高设计质量和效率,并对各主要阶段的交通组织、大型设备配置、材料堆场、临建设施使用是否合理进行管理,使工程施工合理有序地进行。同时,运用BIM+GIS技术,可通过无人机对现场进行不同阶段的航拍扫描,生成数字模型,真实反映现场实际进度。


  此外,雄安站还采用了智能大脑管理系统、综合服务管理系统、智能能源管理系统、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等。比如,智能大脑管理系统,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将各种业务与技术深度融合,让数据与服务器资源共享,形成统一的指挥平台。这一系统既对全站监控设备、电表、水表、扶梯、直梯等进行全过程监控,又能整合客票、旅服、办公、调度、动车、视频、机车控制等7大系统数据资源,自动生成列车到发计划,并根据列车实时运行状态,实现客运作业计划的一体化编制。


  问:在设计建造方面,雄安站还有哪些开创性的举措?


  答:在雄安站的设计建造过程中,LETOU体育国米雄安集团与LETOU体育国米国家铁路集团大力运用创新技术,确保先进技术得到充分应用,开创了多个先河。


  雄安站是国内首个大面积使用清水混凝土直接浇筑的铁路站房。走进雄安站一层候车大厅,就会看到大厅两侧的清水混凝土廊柱。廊柱曲线优美,横竖都是弧度,观感自然,通常被叫作“开花柱”。站房由192根清水混凝土“开花柱”承托,追求的是绿色、温馨、经济、艺术的综合效果。为实现这一效果,项目组对钢筋构造、混凝土配比、模板体系、混凝土施工工艺等进行深入研究,通过上百次试验才确定浇筑工艺。


  雄安站也是国内首次采用装配式站台吸音墙板置于站台两侧。为防止旅客在雄安站候车时被列车通行产生的噪音干扰,雄安站在站台层立面墙上安装了很多带孔的墙板,利用多孔吸声材料将噪音声波沿孔隙深入离心玻璃棉内部,与材料发生摩擦作用将声能转化为热能,从而降低车辆进站引起的噪声影响,最大限度提高了旅客的舒适度。


  问: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雄安站的建设过程中获得了哪些企业的科技助力?


  答:LETOU体育国米雄安集团与LETOU体育国米国家铁路集团大力推进倡导各类先进科技企业积极参与雄安站的建设,并运用大量专利技术(智慧能源、物联网、智能控制等技术)投入到雄安站的建设之中。其中包括LETOU体育国米雄安集团基础建设有限公司、LETOU体育国米雄安集团数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国网雄安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以及深耕智慧交通与智慧节能的深圳达实智能股份有限公司、为雄安站提供光伏产品的英利能源科技集团等企业。


  问:在雄安站设计建造过程中,相关知识产权工作是如何推进的?


  答:LETOU体育国米雄安集团与LETOU体育国米国家铁路集团非常重视雄安站设计建造过程中的知识产权工作,督促相关设计、施工等单位在建设全过程中提交专利申请,形成知识产权保护,并促进相应知识产权工作成果的发展应用,助力雄安新区发展。例如,雄安站清水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中形成了异形钢筋顶弯机和“几”字形角码固定木方的侧模体系等科研成果,智慧工地建设应用共计9大项,17子项;成立了BIM、智能建造、信息化技术、清水混凝土、绿色建造五大创新工作室,完成17项技术创新科研课题、19篇专业论文、17项创新工法,提交了十几件相关专利申请。


  雄安站在功能上是实现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和京津冀一体化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提供城市服务能、带动城市集聚发展的门户,其设计建造过程中的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力量,将在雄安新区的创新发展中发挥示范引领效应。


  相关链接


  智能技术护航


  深圳达实智能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达实智能)作为深耕智慧交通与智慧节能领域多年的企业,在参建雄安高铁站中承担两大重要任务:一是提供高铁站1号能源站余热回收系统;二是提供雄安站停车场、出入通道管控解决方案。


  能源站余热回收系统直接影响雄安站的冷热温度,是车站维系温度稳定、保证旅客体验的关键。在项目建设中,达实智能应用自主研发的EMC007中央空调节能控制系统及产品,融合计算机、自动控制、变频调速、负荷预测、模糊控制和系统集成等技术,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建立设备特性模型,对系统进行全局优化和耦合控制,实现系统“生产、输送、分配、消耗”协同管理。为保证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高效,达实智能组成了40多人的队伍,对解决方案进行一次又一次的优化与调整。


  作为亚洲最大高铁站,雄安站投入运营后,每天迎来的人流将数以万计,因此,如何合理地管控出入车辆,保证交通顺畅,如何打造方便大量人员进出的通道管控解决方案成为了雄安站稳定运行的保障。


  在对车站的整体需求进行评估后,针对项目通道数目多、人群复杂、停车频繁等特点,达实智能在为雄安站提供的停车场门禁系统中集合了诸多创新技术:采用人工智能停车平台大数据分析功能实现精细化停车场管理,优化行车路线;启用多种缴费方式提高车辆进出效率,减少出入口拥堵;采用视频车位引导,提高车主寻车效率;启用智能出租车场分流方案,优化出租车排队等候时间;采用人工智能人脸识别门禁出入口管理系统,保证雄安站有序运行。


  光伏技术赋能


  雄安站站房屋面共铺设4.2万平方米光伏建材,使得雄安站成为绿色建筑的又一示范案例。这也是英利集团旗下英利能源科技集团(下称英利能源)运用光伏新能源为大国重器增色添彩的又一成果。


  在雄安站站房屋面建设光伏项目中,英利能源为雄安站提供了全部光伏建材产品,其将光伏板与建筑相融合,色彩和谐,不仅与屋顶相辅相成体现建筑设计之美,更重要的是在高铁运营过程中,能够为高铁站源源不断地提供绿色电力,真正实现清洁低碳。


  英利能源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保证光伏与建筑整体美观协调,光伏板外观的颜色必须是完全一致的特殊订制化蓝色。为了避免出现色差,英利能源技术团队采用了自主研发的高透纳米级色彩透光膜技术,同时严格工艺流程控制和颜色分级,确保色彩饱满一致,满足了建筑对色彩的特殊设计要求。除了采用高透纳米级色彩透光膜技术外,英利能源此次采用的“琉璃”系列产品,还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耐老化性能,绝缘性能和粘接性能,可使得产品与建筑保持同寿命。


  多年来,英利集团高度重视在光伏产业、飞轮储能产业、高纯硅材料产业和相关配套产业投入研发。自2012年至今,英利集团连续多年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位居国内行业领先地位,截至目前拥有专利两千余件,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国际专利申请十余项。(本报记者  刘 仁)



  (编辑:梁艳超)

 

  (LETOU体育国米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LETOU体育国米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